新红楼梦《红楼梦》配乐像“青楼”不像红楼
谚语说,一百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但十亿人不一定有十亿林黛玉。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像陈晓旭或者欧阳奋强这样的林黛玉或者贾宝玉,甚至可能只有一两个。这是我看了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反馈后的一个印象。
看妆容像《兄弟情》不像《红楼》,听配乐像看鬼片,听旁白像看《动物世界》或电视剧散文,看气氛像《聊斋》……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一些“电视胖子批评家”。这些批评并非“不理智”,但这种印象的来源,都是过去的经验。
尽管新版《红楼梦》有很多可以讨论甚至不好的地方,但我认为它整体上还是一部用心严谨的制作。剧本虽紧跟原著,却演绎出耳目一新、独树一帜的视频文字,这或许就是导演本人所说的“现代性”。我认为这种“现代性”强烈地存在于新的《红楼梦》中。
我愿意将新红楼梦解读为新“三国志”所没有的里程碑式解读。它的画面语言比新版《三国志》更有建设性,画面处理更强大。如果说新《三国志》主要靠选材和重新分析故事,那么新《红楼梦》在形象表达的语言上实现了突破。更可贵的是,这一切都是在非常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在这种形象的价值体系中,我认为显得突兀的“铜钱头”是没有必要的。也就是说,这种“新鲜感”并不是靠“铜钱头”的“差异性”获得的。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感并不是黛玉裸死所获得的,裸死或裸生活与现代性无关。
至于同样被诟病的配乐,我也觉得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老《红楼梦》的配乐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但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新版《红楼梦》的音乐具有现代主义风格,这对于习惯了传统音乐的观众来说是很难的。就音乐本身而言,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有时会偏离现场,还有匆忙的痕迹。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总体来说还不错。
总之,新版《红楼梦》的配乐风格定位没有问题。如果有问题,那还是观众接受度的问题。新红楼的配乐不像旧版那样“符合国情”,就像现实主义音乐从未流行过一样。
也有人指责新版《红楼梦》的整体基调太黑,我觉得问题不大。其实,《红楼梦》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一种悲壮的气氛中:从介绍僧人或空道士到葫芦寺起火,再到幻读第五章审判,听红楼的歌,都是人间悲剧。悲剧虽然还没有被打破,但它的基调已经形成。
所以深圳诡异红楼,新红楼对整体基调的把握,本以为是成功了,就像元春的亲人一样,原本美貌、孝敬祖宗,现在根据元春的判断唱了一个副标题:“石榴花开的时候,就在故宫。胡思相逢大梦归来”,很好地渲染了这种悲壮的气氛。当然,这一段也有失败的地方,主要是贾元淳在演员的选择上,因为他太老了。
在大家心中拥有一座红色建筑是好事,但在大家心中拥有一座太相似的红色建筑而抵制其他红色建筑就不是一件好事。面对对新版《红楼梦》的无数批评,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坚强心态的存在。
对于固有的心态,新红楼可谓“离经叛道”。不过深圳诡异红楼,无论是新的创作,还是对经典的重新演绎,我觉得离经叛道并不可怕,最可怕的还是粗制滥造和陈湘银。
事实上,这部《红楼梦》远非“离经叛道”。相反,我认为它基本上是一种中立的、中肯的、人性化的解释。一个完整的视觉诠释表达了超越某种思维定式的另一种合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