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个“第一”挺起共和国共和国工业脊梁(组图)
新华社沉阳4月26日电:《钢铁是这样造出来的——辽宁振兴之路,“共和国工业的长子”
新华社记者 曹志、李政、白永泉
这是一块屹立着共和国工业支柱的土地。第一台钢水炉、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艘万吨级船舶……新中国工业史上的数千个“第一”诞生于中国。
这就是辽宁,新中国的工业摇篮。
今天,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这个老工业基地正因数字化辽宁建设转型、信息化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而开出一朵“新花”。
鞍钢集团鞍钢总厂3号高炉的工人正在忙碌(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
行业之最:万千“第一”撑起共和国工业脊梁
北京天安门上,国徽闪闪发光。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金属国徽在沈阳第一机床厂诞生。70年后,宽2米、2.4米、重487公斤的国徽仍挂在天安门。
今年99岁的沉阳第一机床厂退休职工吴家虎曾参与过国徽的铸造。回忆那些热血沸腾的岁月,老人朗诵了一首他写的小诗:国徽国徽金灿灿,笑看中华威武……
鞍钢集团博物馆内,策展人车千里指着每一件展品,对“鞍钢一号”十分熟悉。他说,在解放战争的炮火轰鸣中诞生的鞍钢就是在废墟上建起来的。鞍钢成立之初,党员只有8人。中共中央从全国派出500多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加强对鞍钢的领导。到1949年底,党员人数已增至2722人。这些人成为鞍钢全面复工复产的主力军,其中就包括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孟泰。
参观者在鞍钢集团博物馆观看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孟泰介绍(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
孟泰带领工人日夜寻找炼钢设备。在他的带领下,鞍钢为了复工复产,修建了“孟台仓库”来存放炼钢材料和设备鞍山是辽宁的哪个方向,使鞍钢修复的前三座高炉的管道材料无法使用。花国家一分钱。1949年4月25日,鞍钢生产出第一批钢水。
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小民介绍,新中国成立之初,辽宁不仅是新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抵抗的总后方基地。美国侵略和援助朝鲜。“一五”期间,全国17%的原煤、27%的发电量、60%的钢铁产自辽宁。辽宁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物资和设备。
第一台机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第一条钢轨……无数“第一”来自无数“敢教日月改天”的誓言和努力。
那是辽宁产业基地青春热血的年代,涌现了一大批全国知名的劳动模范英雄,“毛主席的好工人”魏凤英、“毛主席的好工人”王崇伦、“毛主席的好工人”。战士”雷锋。
当国家需要它时,它会响应每一个电话。辽宁在支持三线建设中输送了大量人才和技术,为建立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家改革开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现代化。
鞍钢集团鞍钢炼钢总厂三分厂生产车间一角(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
工业之美:匠心制造,精益求精
由沉阳铸造改造扩建的中国工业博物馆,雄伟地矗立在沉阳市铁西区。馆内只有一个车间的电梯高30米,深200米。进入铸造大厅,一整套大型铸造厂应有的设备展示在观众面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铸造厂的宏伟景象。
与这些锈迹斑斑的钢材轻轻交谈鞍山是辽宁的哪个方向,你会闻到“重工业的摇篮”和“共和国的装备部”,感受国家重武器的气息,品味这些装备和工件背后鲜为人知的文化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积淀了数百年的动荡的工业文明。
在看似不起眼的展柜中,却有令人震撼的展品——全国首份厂长承包经营《责任书》、全国首份破产企业《通知书》、号称“连接世界金融体系” ”。管子旗下金杯公司率先在纽约发行“美元股”...
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展品只是辽宁大工业历史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工业文明的沉淀与冲击,在辽宁全省各地都能找到。
鞍钢集团博物馆展出的老一号高炉(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
整个鞍钢集团博物馆其实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老一号高炉,重约2000吨,高71米。
“这是国家一级文物,是‘镇馆之宝’,见证了鞍钢百年足迹。” 叶桂文是老一号高炉的最后一个炉长。他说,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仅这一座老高炉就为新中国生产了1600万吨生铁。是名副其实的“功德炉”。
2017年4月,我国第一艘完全自主研发制造的国产航母在中船重工大连造船厂下水。从在沙俄建厂到被日本占领,从中苏合资到独立经营,从改革开放到分立企业……120多年,洪流历史的长河在这里一次次掀起波澜,大连海域的大船不仅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也是一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精益求精的新鲜样本。
每一台工业机器,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条连接情感与精神、文化与历史的红线,不仅贯穿着辽宁工业的发展轨迹,也贯穿着共和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建设中国工业 一座引以为豪的精神建筑。
工人们在沉阳华晨宝马大东工厂的生产线上组装汽车(2018年5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
产业之花:老工业基地改造开出“新花”
2020年10月18日,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召开。进入新时代,辽宁着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在新一轮竞争中开出“新产业之花”。
振兴辽宁,首先要振兴产业。
辽宁省发改委首席经济学家李新忠将辽宁的变化总结为:破除速度情结,摆脱路径依赖,摒弃资源和速度、高投入低产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追求内涵式发展。发展,建设数字辽宁。成为辽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和推动者。
日前,泰国农业与合作部部长专程赴辽宁省营口市,参与推进工业互联网识别分析海外节点共建工作,并深入开展农产品进出口追溯合作。东南亚国家看中数字营口新基建:建成中国首个区块链“星火链网”骨干节点;探索数字货币结算新模式;东北首个工业互联网标识分析二级节点上线,接入139家企业,覆盖镁材料、精细化工、快消品等多个行业。
在沈阳,2020年年产宝马60万辆的华晨宝马成为德国“工业4.0”技术应用的先行者和典范。
工人在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铁西工厂的生产线上工作(摄于2020年2月17日)。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
东软集团正在加速布局互联网医疗。128排螺旋CT、大数据系统和智能软件赋能影像云,自动为患者提供基础诊断。
在鞍山,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超过三分之一,达到600亿元;深蓝科技(鞍山)人工智能研究院与紫竹集团、中冶集团等9家重点企业就人工智能应用展开了深度合作。
就连鞍钢这样的“老树”,也借助“云翼”,开始长出智能炼钢的新芽。鞍钢近三年投入15亿元,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制定了钢铁行业首个完整的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全球首条“5G工业专网+智慧炼钢”在鞍钢实现产业化,工业机器人176台套应用,15条数字化、智能化示范生产线升级改造。
辽宁最新发布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辽宁数字经济规模年均增长10%。到2025年,全省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5%。
再看辽宁今天的制造:重任、燃气轮机、乙烯三机、超级油轮等大国风雅;新发展层出不穷,高端装备制造业蓬勃发展,新材料、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等产业新动能不断加快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辽宁经济社会发展仍处于翻山越岭阶段。沉重的历史包袱和不活跃的市场经济仍是辽宁面临的主要困难,经济发展任重道远。同时,完整的产业体系是辽宁最大的优势。辽宁正充分发挥制造能力、科研实力和技术工人优势,着力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工人在鞍钢冷轧厂四、镀锌线成品镀锌板卷区检查产品(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潘玉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