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套现/北京刷卡套现/京东白条取现实体店铺今天终于找到
7月21日,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与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由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举办的“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沙龙上联合发布普惠金融系列主题轻报告的第一篇轻报告:《银行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模式——基于多家大型银行、地方银行调研》(下称《报告》)。
《报告》通过对多家政策性银行、国有大行以及覆盖全国各区域的地方法人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服务乡村振兴模式的有益经验、政策建议等进行了调研,梳理了当前不同类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总结概括了主要模式。最后报告从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加强涉农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方面给出了相关政策。
六大行涉农贷款占比超35%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5.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比上年末提升1.3个百分点,略高于全部贷款增速0.8个百分点;一季度增加2.61万亿元,同比多增5603亿元。
《报告》显示,国有大行在涉农贷款中发挥“头雁效应”,截至2021年末,六家大行涉农贷款合计金额约15.3万亿元,占当年全部涉农贷款余额的35.42%。其中,农业银行(2.85 +1.06%,诊股)涉农贷款规模最高,突破5万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邮储银行(4.73 +0.21%,诊股)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最高,接近1/4。同时,从户均贷款额来看,邮储银行仅约40万元,六大行最低,可以看出其服务下沉程度相较于其他大行更加深入。
农信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等机构,由于其主要业务在农村地区,在涉农业务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是我国数量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金融机构。截至2020年末,农信机构涉农贷款余额为11.24万亿元,占当年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的28.86%。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包括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其中村镇银行自成立以来发展迅速,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一枝独秀”,无论在网点数量还是业务量方面都独占鳌头。2020年村镇银行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超过70%,充分体现其作为农村金融生力军的重要地位。
服务乡村振兴五大主要模式
从调研结果来看,大型银行尤其是与“三农”紧密相关的大型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更加成熟、系统,部分模式具有可复制推广性,同时也结合具体区域探索了部分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地方银行则长期深耕区域经济,服务模式更加特色化。
总结来看,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模式有:银担、银政模式,农户贷款模式,行司联动模式,特色产业、产品模式,产业链模式等五类。
银担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通过与国家农担以及各级农担公司合作,银政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与国家乡村振兴局、农业农村部等各级农业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合作,通过相关金融产品,有效缓解广大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格抵制押物不足问题。
产业链模式主要是以核心企业、专业合作社为中心,服务上下游企业和农户等,该模式对银行服务能力、多方信息共享等要求较高。对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而言,由于其具备地缘优势,与本地产业链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因此很多中小银行将其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服务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乡村振兴主要服务模式并非单一的,即在某个项目、产业、产品中,一家银行可能会同时使用多种模式相结合,以达到服务更加全面、效果更加优化、风险更加可控等。
未来服务重点:两大群体、三大领域
《报告》同时指出,随着乡村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变化,农业农村金融供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金融服务市场也出现了新群体、新变化,在群体方面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市民等,在重点领域方面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绿色金融、粮食生产等,这些都是未来银行业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对象。
以近3亿新市民群体为例,《报告》认为,银行在服务新市民群体时,一方面需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下沉服务,逐步培育“新市民”的个人信用;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手段,利用各种替代性数据,来解决“新市民”服务初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各类金融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这意味着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如何支持好基础设施建设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个别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如某银行将支持基础设施主要分为生活基础设施、生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
《报告》还结合调研情况,提出了加强乡村振兴的政策保障、加强涉农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融资渠道、加快建设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等四方面的政策建议。
今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 实施的最后一年,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事业发展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报告》认为,展望未来,随着新一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制定、发布和实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在促进乡村富裕、绿色等方面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