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郦豪波-奔跑的飞龙

编辑:许栩-许栩原创


前言。

在快销业,无论是民企还是外企,都会碰到供应链管理的一系列问题,民企与外企采取的方法/方式略有不同。本文,我结合我在外企/民企的工作经历,以及与同行“教学相长”的一些经历,谈一下我对这个供应链管理一些问题的看法。


一、供应链的柔性,自有工厂VS OEM。


一些拥有自有工厂的民企往往会考虑事先滚动备物料(包含物料周转周期 生产周期 波动周期 运输周期),然后通过供应链的柔性(通过降低最小生产批次,当然在成本上有所牺牲,套用程老师的名言:不计成本,原子都造得出来)使产品更新鲜,同时也提升了货品周转率。

对于没有自有工厂的中小品牌民企而言,争取OEM柔性难度还是比较高的,只能是针对个别单品寻求绿色通道。

一些拥有品牌优势和丰富OEM资源的外企,往往可以以势碾压OEM,柔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外企一般全包OEM比较多,民营半包OEM比较多。


二、产品的ABC分类。


民企/外企一般都会考虑以下几点。

1、生意金额。

2、产品利润。

3、是否是主推的方向。

4、产品数量—财务周转天数要求。

5、SKU数比例VS生意贡献比例。


三、信息化/基础数据。

1、其实无论是民企或外企,数据孤岛的问题依然存在,加强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比如通过打通BI的方式。

备注:这里涉及到一些部门间信息共享的利益点,本文不做深入讨论

2、基础数据维护问题。

(1)货号泛滥化。可能相同的产品往往每隔一定的周期就会有不同的版本形式(不同渠道用不同的货号、升级包装或容量、PDQ或塑封版),但并没有所谓的字典对照,导致做计划时可能会遗漏部分信息,使得效率不高。

(2)产品基本属性信息不全,比如产品大类、中类、小类等信息。


四、市场专业度。

1、外企总体来说要优于民营,最起码未来产品的大方向还是可以提供的。

2、民企的市场部往往只偏重于品牌推广,和供应链的交集可能更多的是样品申请。


五、S&OP机制。

总体来说,外企在SOP机制方面明显要优于民企,当然有好的流程,也得有人去follow才有意义。

另外许多公司SOP机制几乎是缺失的,即使有,有时候也只是走走过场。坦率讲就是SOP会议往往只是互掐的场合,如果没有强力外援相助,许多事往往是无法推行下去的。但作为计划来说,按流程做好该做的事,必要的风险点一定要提前说清楚,相关证据一定要留,或许这样可以保命。

我个人认为,SOP会议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1、之前的相关问题review。

2、渠道-产品小类销售计划达成率、供应满足率、周转天数。

3、重点产品(Y或Z类)走势沟通(特别是B类变化大的部分)。

4、风险库存(包括呆滞库存处理建议)。

5、新老切换情况(包括合理切换时间点)


六、计划人才的优劣性。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外企的计划往往综合素质比较高,综合业务水平可能也较高。从客观公平的角度来说,其实每个公司可能对于计划人才的需求定义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外企大部分的计划更偏重于固化体系下的模式,民企可能由于资金链紧张的原因,可能有时候会更偏重于灵活机动的精益模式。

举个例子吧,2002年韩日世界杯,中国队很显然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弱旅。世界杯后组委会做了统计,虽然中国队三场比赛被对方攻进了9个球,表现肯定是无法让球迷满意的,但是弱队出门将,中国队的守门员在比赛中扑出了对手近90%的致胜球,表现堪称完美,在所有大赛守门员中排名前3。

其实不管是外企或民企都是有人才的,用有色眼镜去看待,显然是很不公平的。


总结与感慨: 供应链计划的辛酸工作。

其实在许多公司,DP和SP往往是不分的,当然也有公司分开的情况。

不管是外企或是民企,计划背锅是在所难免的,只能说不要去背致命的锅。

比如说,因为销售目标是定死的,计划可能在明知不现实的情况,传承所谓的"传统精神",不得不对产品违心的增量。

当然有些也是因为销售高压政策导致的,明知有问题,不备早死,备了晚死。如果运气不好的话,有时候KPI指标可能会不太好看,销售往往是会把责任推到市场变化大、供应链不给力。这时如果CEO职能偏重于销售的,往往计划的处境会微妙。

即使是这样的情况,计划唯一能做的只能说把量控制在可销售月数范围内(当然还要考虑是否会爆仓的问题,另外如果物流费用支持的话,可以考虑贴地倒飞)。

另外,计划需要每天跟进库存周转天数,结合BO rate/LT/CV/排产的情况合理补货。加急插单/协调包材提前等事宜至少在快销业是常态(特别是民企,外企相对少的原因是大批量囤货)。

库存控制这一块,其实外企相对民企粗放得多,特别是大牌的外企。因为渠道收货标准比较宽松,资金链往往支持大批量囤货的政策,我只能说有钱就任性。

当然,只要品牌效应还在,货总能压得出去,也无所谓库存控制好还是不好了,只要最后良性库存比率这边过得去就好了。

关于良性库存这块,以某家民企为例吧,按照大牌外企的收货标准,良性库存大概是95%(相比大牌外企的88%标准),属于绝对优秀的水平,但根据渠道的收货标准,良性库存比率可能就不高了。

当然有时候形势比人强,计划也只能是顺势而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