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丁 林/摄

9月16~18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9月17日,中俄总理第二十四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正式发布。中俄联合公报提出,加强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在兼顾域内国家权益的基础上,推动开发和利用北极航道,促进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现代化、科研、旅游、环保等领域合作;继续深化中俄在民用航空、汽车制造、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工业领域的务实合作。业内人士表示,中俄联合公报提出推动开发和利用北极航道,有助于北极商业化开发项目的加速落地与实施,并促进北极航道发展成为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的全球性运输走廊,而由此产生的相关船舶、设备、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需求将为我国船企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极地需求”加速“起跑”

大部分航道位于俄罗斯北部海域的北极东北航道,以北欧为起点,向东穿过北冰洋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楚科奇海五大海域,直到白令海峡。跨越北冰洋、开辟北极航道、缩短东西方距离,一直是航运界的夙愿。数据显示,北极航道开通后将大大缩短欧亚距离,以冰岛首都到中国上海的航运为例,比起绕行苏伊士运河,穿行北极航道可以缩短40%以上的航程,节省16天左右的时间和20%的燃料。此外,北冰洋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气、可燃冰等资源,一旦北极航道开发成功,该航道还将成为一条繁忙的资源与能源运输线。然而,一直以来,北极航道的开发都存在两个现实问题,一是北极地区的气候条件和海洋环境特殊,并且缺乏可靠的航行安全保障;二是通过北极航道不仅需要俄罗斯的批准,还需要缴纳不菲的引航费用。业内人士表示,今年6月7日,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与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俄罗斯现代商船公共股份公司以及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签署了《关于北极海运有限责任公司的协议》。根据协议,四方将为俄罗斯联邦北极区向亚太区运输提供安排,并组织亚洲和西欧之间通过北极航道的货物运输。此次中俄联合公报再次为中俄双方联合对北极航道进行商业开发定下基调,为解决北极航道商业化运营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升北极航道开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北极航道环境的优化和商业运营的成熟化,从国家层面提供了保障。

图片来自COSCO

▲今年6月7日,中国远洋海运与俄罗斯诺瓦泰克股份公司、俄罗斯现代商船公共股份公司以及丝路基金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关于北极海运有限责任公司的协议》。

北极航道的开发必将带来极地船舶和设备需求的增长。预计到2024年,北极航道年货运量将达8000万吨,除了油气资源运输,未来还将有集装箱等货物的运输。2016年全面铺开的亚马尔液化天然气(Yamal LNG)项目就是处于北极地区的大型能源项目,该项目一期产生了价值50亿美元的破冰LNG船订单,以及多艘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极地凝析油船等订单;二期产生了总价值超过45亿美元的15艘破冰LNG船订单。业内人士认为,从北极航道的发展趋势来看,能源、集装箱与干杂货将成为未来经北极航道运输的最主要货物,LNG船、多用途船、集装箱船、油船将成为未来北极海域四大主力船型。随着北极航道的开发并逐渐成为世界重要航道,这些船舶的需求量将加速释放。

俄罗斯红星造船厂 图片来自ogpnetwork.com

此外,作为北极地区大型能源项目Yamal LNG项目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红星造船厂的建设改造也是一个巨大工程,其耗资2020亿卢布(约合30.8亿美元),其中,1460亿卢布(约合22.27亿美元)用于建设船厂设施,其余用于住宿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有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南通中远重工有限公司等中国船企承接了红星造船厂的造船设施项目,包括4万吨举力浮船坞、1200吨级龙门吊、320吨级与100吨级起重机、高架起重机等,仅7座高架起重机的合同总额就约26亿卢布(约合人民币2.72亿元)。

“精准”科研掘金市场

中俄联合推进北极航道的开发,在为中国船企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特别是极地船舶方面。

与普通船舶相比,极地船舶无论是在设计、建造还是配套方面均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极地船舶的设计技术要求较常规船舶有所不同,主要包括结构加强、型线设计调整、环境设计温度降低、舵及主机等设备或系统存在特定设计要求、要求涂玻璃鳞片加强型的防锈漆等。极地船舶采用的钢板、动力装置、导航系统、系泊设备、甲板机械、电器等配套设备也都具有特殊性,必须采取特殊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才能安全可靠地在低温条件下使用。

北极航道 资料图来自arcticportal.org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多个极地船舶研发项目,手持极地船舶订单全球占比高,特别是在中小型极地船舶领域,我国船企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即使是高冰级船舶领域,我国的建造实力也不容小觑,已接获十多艘高冰级极地船舶订单,成功交付PC3级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PC3级极地凝析油船等船型。截至目前,中船集团所属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以及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金海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中航鼎恒造船有限公司、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均有极地船舶建造业绩。然而,我国在破冰船等高冰级船舶方面的技术发展较慢,基础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整体实力与韩国有差距,设计方面与俄罗斯、芬兰、美国等国家还无法相提并论。因此,要想在未来的北极航道开发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我国船企还需在极地船舶研制方面做更多工作,特别是要补齐在高冰级极地船舶和极地LNG船等领域的短板。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战略研究部高级工程师秦琦表示,中俄加强北极可持续发展合作,推动开发和利用北极航道,合资设立北极海运公司,将为我国船企抢占极地船舶市场先机提供助力,也意味着我国船企研制极地装备、为“冰上丝绸之路”作贡献有了更大、更好的平台。通过该平台,我国船企可以与船东进行“近距离”合作,更深入地了解船东对极地航行的特殊要求,从而研制出符合极地航行特点、令客户满意的高质量装备。

秦琦表示,要抓住北极航道合作开发带来的极地船舶市场机遇,我国船企首先应针对客户需求的主流船型,加快开展极地LNG船、油船、集装箱船的研究,不断提升极地科考船和极地邮船等的研制能力,并在未来适时推动极地油气开发装备的研制;其次,应集中优势资源持续攻关,在极地船舶设计技术、试验验证技术、核心设备研制技术、极地基础技术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再次,应结合极地环境特别是极地港口的要求开展研究,准确把握极地船舶在结构安全、动力推进、防寒抗冻化、通信、救援等方面的要求,并长期注重和坚持进行环境数据和试验验证数据的积累。此外,极地装备的研制还应聚集各方有实力、有基础的精英力量,通过强强联合打造精品。只有这样,我国船舶工业才能成功“掘金”极地市场,不仅为自身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可能,而且为北极航道的商业化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记者 李琴)


封面图来自abcnews.com。

中国船舶报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