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人民币清算行「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的关系」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当中提到过Eurodollar,既离岸美元,目前已经逐步被联储纳入货币政策框架的管理目标当中。昨日,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在北京落下帷幕,在美国的离岸人民币清算和结算方面,易纲透露,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人民币业务将在北美开展。
“我们决定给予美方2500亿元人民币RQFII额度,将来在美国也会有人民币清算行。”
我们目前比较熟知的人民币跨境清算及结算中心是香港货币局管辖的人民币CHATS(ClearingHouseAutomatedTransferSystem)实时结算系统,还有中国人民银行管辖的CNAPS(国内银行间支付系统)以及CIPS(跨境人民币支付及清算,日前,中银香港成首家CIPS境外直接参与行)。
而当下比较流行的跨境人民币清算模式分为两种,清算模式如下图(图片来源:美国人民币交易及清算工作小组)
第一种形式是代理行模式,通过代理行进行人民币中转,以处理自身客户的人民币交易支付请求。海外银行可以直接在中国境内开设支行直接参与到CHAPS实时结算系统中;亦可以通过香港支行中转。这个模式的流程已经比较成熟,也不需要额外的基础设施,也是广义金融机构的首选。该方案比较受制于时差,导致人民币结算可操作时间较短,带来了一些结算相关的成本和风险。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中国境内投资者的海外股票资产卖出后要求他的海外券商将本金汇至国内,如果这家券商并非某中国的银行的海外客户,他可以要求券商的银行汇至指定的代理行(假设是花旗银行),代理行在香港的中央清算系统汇至国内银行的香港分行,并最后通过CNAPS进入国内。
第二种形式是大陆银行在离岸开设结算行,结算行向他的客户——美国的银行,提供人民币账户,以作为美国银行的代理人。这部分美国银行账户中的人民币存款需要对应离岸结算行在中国人民银行负债端的一笔人民币存款(相当于结算行对美国银行的账户人民币存款为100%准备金),这一家结算银行需要时联储系统中的会员,在香港人民币CHATS系统以及CNAPS系统中促成中美间的跨境支付交易,该人民币结算行处理单个账户间的信用转移,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并在中美的监管要求下对整个支付体系负责,美国人民币交易及清算工作小组指出:一些美国的银行也有提供这类服务的能力和基础设施。
而此次中美对话中提到的“人民币清算行”既这种形式。
人民币清算行的设立对于离岸人民币存款的管理类似于央行的管理形式,但更为复杂,因为需要符合两地的监管标准,还要接入两国的清算系统(比如美国的Fedwire)。假设美国的银行在人民币清算行开立了账户,他们的客户一旦向他们发出人民币的买入或者卖出指令(往往愿于贸易、资本流动等等),则人民币需求的供需差额可以在人民币清算行进行匹配。清算行一方面可以对会员银行授信,提供贷款,另一方面还需要服务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两种模式实际上是“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模式的代表。中央清算的好处在于标准化、效率也较多中转体系更快。人民币设立离岸中央清算体系,实际上是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中的自然之举。(下图来自德意志银行)
可以看到,在现有和CIPS的第一阶段,海外银行需要在本国的清算体系内进行第一轮清算,或者通过SWIFT体系中转到代理行或者CIPS会员行才可以进入到大陆的清算体系中。但是在未来,CIPS的规划应该与下图有悖,人民银行应该是将CIPS作为一个自成一体的独立清算体系看待的,中银香港是首家,但未来CIPS应该会汇聚所有离岸人民币中心的清算行,自行进行清算,而不是让这些银行先通过SWIFT接入。如果是直接通过SWIFT接入的话,CIPS就有些画蛇添足了。当然,虽然人民币正在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及资本流动中的重要货币,但SWIFT的现有地位相当稳固,CIPS短期内仍然无法替代SWIFT。
(更多精彩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