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江口曾氏族谱「化州邱氏」
宗祠文化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姓氏宗族文化,宗祠记录着宗族的辉煌与传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儒教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在化州市江湖镇车头坡村委会,就有一座曾氏宗祠,建筑得辉煌气派,曾氏族人兴旺发达,今天就带大家去看一看,了解一下。
曾氏宗源
曾氏圣公讳参,生于东鲁,移居武城。乃轩辕黄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氏祖,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受命治水,为了治理水患从二十岁开始,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方法,终于消除了水患。因获得重大的历史功绩,舜让禹继位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世尊称为大禹。禹继承舜位后制定了刑法严格惩罚违令者,因而势力日益强大。
时过多年后他因年老力衰,按当时禅让制应让东夷部落联盟首领皋陶的儿子伯益做继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帮助禹治水。
但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
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鄫子爵,在鄫(今山东临沂地区的郯城县和苍山县一带) 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曲烈五十三传,至鄫君时泰,也就是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时泰继任鄫子爵,鄫国被邾人和莒人所灭,其世子巫为避乱而奔鲁,座宁阳叹曰:国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为曾。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曾巫为曾氏第一世祖。
武城曾氏,以曾参开一派祖。曾参生三子:长子名元、次子名申、三子名华。从一代至五代为武城曾氏合家总系。
武城曾氏第一、第二房系,世居山东济宁州嘉长县武城山左,这为中国曾氏第一发脉地。其它曾氏派系,无不是武城曾氏这两房所派衍,各派系或尊曾巫为一派祖,或尊曾点为一祖,或尊曾参为一派祖。
曾参的后裔多代未出山东境地。至曾乐(字训韶),虽曾出关为汉山阴(今浙江绍兴县)县令,因有功加封都乡侯,但后又返回山东。至王莽篡汉时,山东武城曾氏南迁江南庐陵,曾琰(官汉提举副使)长子曾据,为曾氏“南迁鼻祖”。曾据,字恒仁,为曾氏第十五派。生于汉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官至都乡侯,因治朝有功,西汉永光年间加封关内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第二年确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造成社会、经济及为混乱。
曾据遵循宗圣“爱忠中君,驱邪匡正”之训,对王莽的举动认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职而得罪于当朝,于始建国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余人,尽徙江南,居江西庐陵吉阳乡。至此山东武城曾氏几乎无人再居此地。
庐陵则成为曾氏旺族中心,也是中国曾氏第二发脉地。复至明代才有曾氏裔孫奉旨回山东原籍,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之职。据元、明、清几代御史考证,宗圣十五派曾据南迁这里后,人丁兴旺,由十五派发展至八十余派。特别是三十四派曾珪、曾旧、曾略三兄弟发脉,衍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源远流长。
化州江湖车头坡曾氏宗祠位于名曰『犀牛望月』的风水宝地,立在江畔寻正气,金牛坐穴起紫藤。在一代堪舆大师曾观秀的精心考究指引下修建,历时五月余,耗资八十余万元,一座金碧辉煌的既具古建筑风采又有新时代气息的宗祠矗立在车翘坡罗江之滨。曾氏宗祠山环水绕,胜地钟灵,远流璧水之波,祖安之镇静,有序璧水之声,宅兆之兴隆,文武曲星将降于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