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走向更大的舞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用户正在用手机看微短剧。图片来源于网络
人物个性鲜明,剧情反转多变,“前方高能”密集……单集时长平均只有5分钟的微短剧近来走红抖音、快手、爱奇艺等视频平台。只用吃一顿饭、坐两站地铁的碎片时间,就能看完一部完整的故事,微短剧因兼具长视频和短视频的优势,迅速占据年轻人忙碌日程的间隙,成为网络视频领域的新热点。
应运而生新体裁
“现在的电视剧,动不动就四五十集,很难有时间和耐心追下去。”23岁的李真是中国人民大学在读学生,她告诉本报记者,追剧原本是自己的课余爱好,但近年来她感觉电视剧“越拍越长”,剧情拖沓的不在少数。“有时候隔了一天少看两集,再接着看会发现剧情几乎没什么推进。”在同学的推荐下,李真开始接触微短剧。
说起观剧体验,李真认为微短剧带来一种新鲜感:“跟传统的剧集相比,微短剧节奏更快,笑点更密,爽感比较足,但微短剧又不像其他短视频那样看过像没看一样,它的故事剧情能留下记忆点。”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教授黄钟军认为,微短剧的出现和流行,恰好契合生活节奏快但又渴望放松的网络受众心理需求。对于患有“时间焦虑症”的观众来说,看微短剧的时间成本较低。与此同时,简单紧凑的剧情又让观众无需费脑,为压力情绪提供了出口。
而对影视行业来说,疫情加剧了长时间拍摄、宣发推广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周期短的优势更加凸显,再考虑到观众对剧情“脱水”的诉求,专业影视团队对这种新体裁跃跃欲试。
2020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在“重点网络影视剧信息备案系统”中增设微短剧备案模块,快手、抖音、微视等短视频平台相继推出扶持计划。数据显示,2020年各综合视频平台共上线微短剧272部,占全年网剧数量的48%以上。借乘东风,微短剧“蓝海”逐渐形成。
内容类型更多样
微短剧体量虽小,但其灵活的传播形式蕴含着与内容行业其他品类联动的可能,待解锁的“玩法”颇多。
从题材上看,古装、悬疑、科幻等是当前微短剧的主要品类。这与网络文学的题材类型高度重合。微短剧已经成为网文IP的“孵化器”,拓宽了网络文学影视化改编的路径。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改编成功的微短剧可以提升用户对小说原作的关注度,提高作品和作者的影响力,激发创作热情,形成“网文-短剧-网文”的内容生态良性循环。
微短剧与动漫、游戏等内容也有天然的贴近性。在动漫产业较为成熟的日本,一种3至6分钟一集的动漫品类被形象地称为“泡面番”,即泡个方便面的时间就能看完的动漫。这与微短剧十分相似。在国内,微视推出了“天天爱消除”游戏的IP微短剧《消除吧!烦恼》,是一次微短剧与动漫、游戏“握手”的创新尝试。
此外,科普、辟谣等知识类信息披上剧情化的“外衣”后,趣味大于说教味,更容易被观众接受。记者了解到,北京急救中心与腾讯合作推出的“急救互动视频”,正是通过微短剧和在线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向网友普及急救知识。天津、临汾等地的地方法院围绕《民法典》内容策划的普法宣传类微短剧,增进了人们对这本“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理解。
专家表示,在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趋于视频化和碎片化的当下,以微短剧的形式传播公益内容,借流量弘扬正能量,有利于正向价值在网络空间形成主流。
发展还需精品化
微短剧走红,各大平台网站纷纷推出分账模式,鼓励拍摄团队创作。在微短剧中崭露头角的部分演员开始通过电商直播等方式“带货”,试图发掘微短剧带来的商业价值。据快手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快手短剧创作者规模增速超过32%,短剧创作者总收入超过10亿元。
与此同时,微短剧自身短板逐渐显露:“爽剧”居多,娱乐效果大于内容价值,剧作主旨不深刻;题材同质化明显,容易造成观众审美疲劳;行业规范尚未形成,“爆款”未出而抄袭先行……若想实现微短剧的长足发展,从业者们在推开商业变现的大门前,还有剧作品质的门槛要迈。
李真认为,微短剧虽然很难承载严肃厚重的题材,但可以做到在短小篇幅中传递直抵人心的力量。“我对《啥是佩奇》印象很深。当时虽然对微短剧还没有概念,但爷爷帮孙子在全村寻找小猪佩奇的情节,一下子唤起了我对家人的思念,也深深为那份亲情感动。”李真说。
业内人士分析,微短剧的体裁只是一种形式,核心仍在创作表达。未来要实现“破圈”和精品化,就不能只做迎合市场的内容,找准社会关切、引发广泛共鸣才能使微短剧产出经典作品。
值得关注的是,开心麻花、爱奇艺迷雾剧场等推出过口碑作品的专业影视团队已经入局,一些视频平台开始与网文原创社区在优质IP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越来越多的专业力量为微短剧搭起更广阔的“舞台”。同济大学电影研究所所长杨晓林认为,在平台扶持、专业制作团队参与的趋势下,未来微短剧品质将有所提升。(记者 朱金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01日 第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