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五险一金,几乎是很多企业吸引求职者的重要福利,然而,却困扰着一些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明明说好的税前工资6K,结果到手只够吃土,看着工资条上莫名其妙地被瘦身,感觉心凉了一截。

五险一金到底有啥用,不缴,行吗?

如果你真的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五险一金关系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退休后可领养老金;生病可享医疗报销待遇;生娃享受生育福利;买房还可以享受利息最低的贷款。甚至还关系到部分一线城市买房、买车摇号、落户、小孩上学等资格。

话不多说,下面和【晓梒聊社保】一起深入了解。

五险一金是什么?

五险,又称社会保险,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5个险种的统称,单从字面就可以了解到,它和养老、生育、疾病医疗等息息相关。

而一金,是指住房公积金,这是一笔和房子相挂钩的保险,比如:贷款买房、租房、装修等,它主要适用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

很多人认为社保具有强制性,企业不给员工缴纳涉及到违法,而公积金则是可缴可不缴的。

其实这么想是错了,因为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规定中明确指出: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 并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或者转行移手续,虽然是行政法规,但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单位为员工缴住房公积金是法定义务,并非可缴可不缴。

五险一金有什么作用?

01 养老保险

退休后,仍有工资可以领。

但需要满足2个前提,即,法定退休年龄,最低15年;

不过15年只是满足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准入门槛”,并不代表退休后的养老金会很高。

因为养老金的多少受缴费年限、社会平均工资、历年缴费指数、退休年龄等因素影响,

另外,“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缴费年限越久、社会平均工资越高、缴费基数越高,熬到退休领到的养老金也就越多。

02 医疗保险

可以说是五险中,使用最频繁,而且最实用的保险,有了它,生病可享医疗报销待遇,不至于一病回到解放前。

职工医保设有最低缴费年限。

一般是男性交满25年、女性交满20年,退休后不再交费即可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不过这个最低缴费年限,各地政策不太一样。比如:上海、广州缴满15年;北京、苏州则要求男性缴费年限满25年,女性缴费年限满20年;也有部分地区要求男性缴纳年限满30年,女性25年。

03 失业保险

在社保中失业保险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甚至觉得失业保险根本没啥用,白交钱,而且能领也别领,会影响日后再就业,还有人担心,如果领了失业金,退休后的养老金会变少。

其实,失业保险是一项很好的社会福利,每月只要交十几块钱,一旦失业了。

不仅有失业金可以领,还可以享受医疗补助金,除此之外,万一领失业金期间身故,家属还能够得到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另外,在职期间还可以享受失业保险提供的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

04 生育保险

有了它,生娃可享受生育医疗费,休产假期间还有一大笔工资可以领。

男女都需要缴纳,但这笔钱不需要个人承担;

男性享受陪产假和生育津贴(如若配偶无生育保险,缴纳满1年可报销生育费用);

女性享受产假、生育津贴和生育医疗费用。

05 工伤保险

工作中受伤,可以申请工伤鉴定,并且获得补偿。

但是如果是自残自伤醉酒死亡等行为是不算在内的哦~

06 住房公积金

公积金不属于社保,但同样是一项重要的福利。

每个月,你和单位各交一半,比例一般是5%(最低)-12%(最高),具体由单位确定。但无论是单位缴纳还是个人缴纳,都进入到公积金账户。

有了这笔公积金,不管你是还房贷,自己盖房、还是租房都可以用得上。

怪哉!说好月薪6K,怎么到手还不到5K,这钱到底是啥扣的?

五险一金交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缴纳基数和缴费比例。

即: 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应缴的钱

看不懂不要紧,我们拆开来看,什么叫缴费基数?

一般是指员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但这个也是有一个区间的,一般是不超过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300%,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60%。

缴费比例?

一般来说,全国各地的缴费比例是不一样的,具体以当地政策为准,下面以长春为例:

注:工伤保险的缴纳比例根据行业类型和风险程度来定;公积金缴纳比例,一般在5%~12%之间。

从以上表格中可以发现,其实单位承担的比例远远高于个人缴纳,而且生育和工伤两个保险,个人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说了这么多,如果税前工资6K,五险一金个人需要承担多少?扣完后,工资还能剩多少?一图更清晰

有工作单位的由单位缴纳,没有工作单位的如何享受社会保险呢?

目前,我国社保体系分为两种:职工社保和居民社保。

其中,职工社保,除了面向于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外,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也可以参加,不过只能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缴费,而且费用全部由个人承担。

另外,还可以参加居民社保的缴纳。

我是@晓梒聊社保,10年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保从业经验,了解更多社保问题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晓梒说保。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