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债务置换「政府置换债务」
眼看着江苏成功将“地方债置换”这只烫手山芋交了出去,完成置换的期限又仅有一百天(8月31日前完成),多个省份也抓紧时间进入发债程序。
澎湃新闻记者从多家银行金融市场部了解到,目前,包括江西、内蒙古、安徽等多个省份的地方债定向承销团的组建都已经展开。
多地乘热打铁的行为不难理解。在一度推迟发行后,5月18日,江苏成功发行首批人民币522亿元的地方债,招标结果与此前5日同期限国债利差均值均只有2个基点,3年、5年、7年、10年期品种中标利率分别为2.94%、3.12%、3.41%、3.41%,这令不少市场人士大跌眼镜。
这背后的推手则是财政部、央行、银监会5月初发布《关于2015年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下称102号文)。文件明确,可以采取定向承销的方式置换地方债,第一批债务置换完成的期限为2015年8月31日。
什么是地方债置换?简单理解,就是中央帮地方政府减负的一种方式,地方政府发行低利率(3%左右)的地方债,用来置换到期或即将到期的高利率(7%左右)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在此种情形下,地方债欠的债没少,但利息负担少了,同时也顺势把还不起的贷款变成了更长期限的地方债,可以以后慢慢还。国务院目前批准的地方债置换金额是1万亿元。对于银行来说,把贷款变成债,至少是存贷比降下来了,虽然收益少了很多。
至于定向承销,主要是确保银行出手买这些地方债:就是由这个地区持有即将到期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银行,组成一个定向承销团,然后将每家银行在地方债的最低申购额和承其对应的债务占比挂钩。说白了就是各家银行按照手中到期平台贷款的金融定向承包,然后置换成地方债,谁家的孩子谁抱走。”某股份制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如是说。举例说,某大行手头有某省总计30亿的到期平台贷款,这家大行就获得该省30亿的地方债定向额度。
无论是公开还是定向,都还是低息的地方债,为何银行一下子有了动力?
“哪家银行都不想做冤大头,定向承销下,就不存在谁‘补贴’谁、谁‘吃亏’的情况。”另一位国有大行人士说。
为何公开发行有的银行会吃亏?
他进一步解释,在公开发行背景下,假设两家银行都有100亿的平台贷到期,如果一个认购70亿,另一个只买30亿,那买的多的银行自然资产收益下降得多,买的多就是帮人家完成任务,而如果定向发行,银行认购的就是到期债务,在一定要做的情况下,大家都能接受。
尽管江苏的地方债置换打响了头炮,也并不能掩盖背后银行因地方债置换而损失了眼前的收益。
“挣钱不太可能,银行减少的是收益率在7%-8%的平台贷款,而换到手的是收益不足4%的地方债券,即使加上票息免税,向央行质押带来的低成本资金和地方财政存款等未兑现的好处,估计可以勉强持平。”前述人士打趣到:“总归银行手中资产的风险在降低,只能用‘吃亏是福’来安慰自己。”
而央行何时行动,将上述通知中提到的将地方债纳入合格抵押品落到实处,也是不少人士担忧的。“虽然SLF(常备借贷便利)和MLF(中期借贷便利)都是由金融机构主动发起,向央行申请流动性,但过往这个工具也不是想用就能用的。”一位股份行债券交易员称。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此前也谈到,定向认购的地方债并不意味着央行一定要投放资金给银行。“其实,这只是意味着地方政府债与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这些金融产品一样,获得了抵押品的一种资格,但是它不意味着中央银行将因此开展相对应特定额度的流动性的投放。这是两个概念,所以不能误读为量化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