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刚开年,就有产品引爆投资者的热情,多只可转债上市首日蹭蹭蹭地上涨30%,主要投资可转债的可转债基金近一个月涨幅超10%。

不仅如此,听说还有朋友一年靠打新可转债还能轻松赚几千元,可转债到底是个啥?能咋玩?又有哪些风险要注意?

什么是可转债?

昨日,6只新上市的可转债首日涨幅均在10%以上,涨得多的甚至达到30%。

再细数2020年新发的其他6只可转债产品,4只产品上市首日涨幅超20%,其余2只涨幅也超10%。

可转债到底是个啥?听说还能下有保底,上不封顶?

学名,可转换债券,顾名思义,它是一张债券,而且可以转换成股票,因为,它是上市公司发行的。也就是说,每张可转债背后,都必定有且只有一个相对应的上市公司,同时对应该公司的股票,一般称之为“正股”。

如果你把他作为债券,那就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如果你以统一规定的发行价100元买入可转债,无论市场风云如何变幻,只要公司不倒闭,不违约,到期以后你肯定可以拿回这 100 元,而且还有利息。

不过,利息很低,只有1%―2.x%,经常比货币基金收益还低。

那干嘛要买它?

上市公司也想到了这种债券不会受欢迎,所以,这不是一只普通的债券,奥妙就在于“可转换”,上市公司会免费附送你一个有可能赚大钱的机会。

举个例子,比如公司股价现在为10元,可转债约定在存续期的转股期内,可以13元的价格把可转债转换成公司股票。而在转股期内,或许有一个牛市在等你,所以,当遇到股票成倍上涨时,你只用130%的价格买了公司的股票,那恭喜你,赚翻了!即使不转换股票,这张可转债的价格也会跟着正股价大涨。

所以,可转债是一个“双性”品种,既有“债性”,又有“股性”,在投资界,他被戏称为“蝙蝠”。

什么时候表现为“债性”?自然是股市不太好的时候,作为债券持有到期,可以获得本息收益。

如果看好发债公司的股票,可以行使转换权,按照预定价格将债券转换为公司股票,成为公司的股东,并且发债公司不能拒绝。当然,也可以在流通市场出售变现。

手把手教你可转债打新

主要有三种方式:可转债打新、可转债配售和买卖已上市的可转债。

可转债配售主要针对已经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人。也就是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股东按照一定的配售比例,优先配售可转债,类似于股票增发配股。

而买已上市的可转债,流程就跟买股票一样,输入转债代码,按设定的数量,买入即可。

中证君今天主要来给你讲讲可转债打新。

可转债打新:空仓就能申购,任何只要有股票账户的人都能打,申报价格:100元/张

以中信证券信e投app为例:

选择该页面的新债申购,就可进入可转债打新页面。

今日债券申购,也可在该页面查询中签情况。

在该页面申购数量选择顶格申购,10000张也就是1000手,这时候app会提醒你所需资金100万元,不用担心,无需支付100万元,因为根据中签率,最后中签最多也只能中10张至30张,也就是支付缴款1000元至3000元,这样转债打新就完成了。

一般来说,中签结果会在申购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公布,也可在第二图的中签结果中查询。

有些倔强的朋友觉得打新不够刺激,现在可转债涨得这么好,我也要来买一买可转债。

中证君劝你慎重,一位固收基金经理表示,以目前的转债市场为例,较好的转债溢价率普遍处于20%、30%的水平,转债价格已接近130元,属于轻度泡沫化状态。

数据来源:集思录

可转债收益如何?

数据显示,2019年的新债,如果每只都打,每只都中,一年能赚9000元,本金也就1000元。

那投资可转债是不是可以稳赚不赔?

有几种情况可能会让你赔钱:

第一,上市当天就破发,跌破100元。虽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很小,但依然有;

第二,上市首日没破发,但你没卖,后来跌破100元;

第三,在二级市场买贵了,随时可能会跌哭;

第四,没有持有到期,中间会有亏损;

第五,可转债的发行人违约了(目前还没出现,但它毕竟是一只信用债)

最后还要提醒一点,转债和对应的正股关联性更大,风险肯定也比债市高。

但长期来看,可转债市场的年化回报明显高于纯债市场,略低于股票市场。自2003年至2019年,中证转债指数复合年化收益率为7.6%,同期中债总财富指数年收益率为3.7%,全A指数年收益率为9.2%,上证综指年回报则为4.9%。

还有可转债基金可选择

如果对可转债感兴趣,但是觉得自己打新也不一定能中,或者即使打中了,上市首日也不一定卖出好价格,再加上复杂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机制可能不大容易理解。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可转债基金,它的主要投资对象是可转换债券。

一般来说,可转债基金投资可转换债券的比例一般在60%左右,高于债券型基金通常持有的可转换债券比例。

可转债基金的业绩也非常不错,数据显示,2019年可转债基金平均收益率近20%。

中证君筛选出长期业绩表现较好的可转债基金供大家参考,规模也是一个要考虑的因素。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