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奇怪:体制内的人月到手工资和自己差不多,但他的公积金有4k、5k,自己只有几百元,差距怎么会这么大?

体制内,月到手工资8000已经算比较高的了,假如按公积金最大存缴比例12%来算,双向24%,8000的工资公积金也就1920元,那4k、5k的公积金到底从何而来?

这篇文章,带你揭秘体制内工资“潜规则”。

一、体制内工资组成

以某公职人员为例,其工资组成有基本工资、津补贴、绩效等类别。

基本工资包括:

1、职岗工资,也就是职称待遇,评职称能相应提升的工资。

2、薪级工资,根据工作人员的表现和资历来确定的工资,通俗的说就是任职年限。事业单位管理岗和专技岗共设有65个薪级。

3、职务工资,依据在于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忙程度。当领导工资自然要高些。

4、级别工资,在新公务员法中明确了公务员的职级管理,公务员在未提升职务时提升的待遇,便在级别工资中体现。

事业编通常计算职岗工资和薪级工资;行政编通常计算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

对于刚入编的人来说,基本工资通常在2200元左右。

津补贴包括:单位工资津贴、岗位津贴、单位生活补助、财政生活补助、医药津贴、特岗津贴、车贴、交通费、乡镇补助等。

可以看出,公职人员的津补贴类目是比较多的,对于刚入编的人来说,所有津补贴加起来大约在2000到3000元。

至此,需要扣税的工资计算已经完成了。通常,工资条上也就显示这么多钱,还得扣除五险一金,这也是工资条工资“都很低”的原因。

其实,公职人员的到手工资还有两个“大头”:住房补贴以及事业编的绩效工资。老公务员的住房补贴多的能有5、6千,新进人员至少也有2千,这都是无需纳税的“到手工资”。

二、公积金为何这么高?

首先,要了解公积金的计算公式:单位月缴存额=缴存基数×缴存比例。

国家规定, 单位及个人可在5%-12%范围内自行选择缴存比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通常选择12%,也就是最高比例,而一些比较“抠门”的私企往往会选择最低比例存缴。

按规定,本年缴存基数由上年个人月均收入,且不得高于本市平均月工资的3倍,不得低于本市最低工资标准。

有些企业索性按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缴存比例为员工缴纳公积金,与此相比,公职单位把年终考核奖(通常为5-10万)一并考虑所得出的月平均公职作为存缴基数,再乘以最高12%的缴存比例,最后缴纳的公积金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你还认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灰色收入”为生,说明你还停留在过去。体制内的人不愿意为“蝇头小利”赌上自己的前途,考体制的人也不是为了发财。不过,目前来看,很多地区体制内的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以后也只会越来越好,同时社会地位也很高,所以考体制的人也越来越多。

此文如有不准确之处,欢迎指正。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