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
今天,鞍山小梅为大家分享来自辽沈晚报的《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全省作出“五个示范”》,愿各位喜欢。
经济总量突破10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人口规模突破1000万人。到2025年,沈阳将建成东北地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的重要中心城市;到2035年,建成国家战略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城市。
为实现这一目标,沈阳正在加快建设国家现代综合枢纽、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在绿色低碳发展、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引育壮大新动能,以及“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五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
10月13日,沈阳市召开“一中心、五示范”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对行动目标、任务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绿色低碳发展作示范
清洁能源消费占比将超37%
在绿色低碳发展为全省作出示范方面,沈阳将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确保2030年前高质量实现碳达峰。推进已纳入全省建设计划的21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达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推动IC装备、航空等5个优势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工程。
到2025年,主导产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5%,清洁能源消费占比达到37%以上,全面引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东北地区能源产出率居首和能源消费结构最优,打造东北绿色低碳发展先导区和绿色能源发展示范基地。
“新老字号”作示范
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
百强城市20强
在改造升级“老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为全省作出示范方面,到2025年,“老字号”“新字号”规上产值分别达4290亿元、408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营收达1800亿元、力争实现2000亿元,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20强。
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提出“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建设产业生态体系、淘汰落后产能”5方面工作;并确定到2023年,汽车及零部件(不含新能源汽车)、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2880亿元、366亿元、310亿元、65亿元、270亿元。聚焦培育壮大“新字号”,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加快数字赋能、强化强链补链、培育产业生态”4方面工作;并确定到2023年,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机器人、新材料、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320亿元、60亿元、720亿元、320亿元、140亿元、270亿元、245亿元、1470亿元。
引育壮大新动能作示范
新增科技领军人才100人
沈阳市将在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做强创新平台、积极引育创新人才等四个方面,为全省作出示范。
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体系,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到2025年,每年入库培育企业3000家以上,全市瞪羚、独角兽企业达到300家。
优化科创空间布局,高标准建设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推进3个国家级开发区晋位升级,高水平建设37个科创组团。建设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育,加大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育力度,实施人才团队“带土移植”。到2025年,我市新增科技领军人才100人、“带土移植”团队100个,培养青年科技拔尖人才500人,服务基层的科技特派团达到100个。
“一网通办”作示范
80%申请材料
“只提交一次”或免提交
截至目前,沈阳市累计优化调整395项政府职能,1233项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建设上线316个服务场景,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大幅提升。
2022年年底前,80%申请材料实现“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一件事一次办”场景数突破1000个;2023年底前,90%申请材料在市、区范围“只提交一次”或免于提交,改革效能延伸至都市圈范围;2025年底前,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均等化全面实现,“都市圈通办”实现全覆盖,“一网通办”跃居全国领先水平。
“一网统管”作示范
数字化水平比超国内先进城市
围绕就医、停车、出游、惠企服务、应急、城管、交通、生态环境、养老、疫情防控等十个领域,沈阳谋划建设了51项“一网统管”应用场景,取得了初步进展。
到2022年底,沈阳“一网统管”建设实现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创新,在设施建设、数据治理、感知处置、功能集聚、协同指挥、慧城惠民等6个方面为全省做出示范;到2023年底,基础设施、中枢平台、行业应用等各项指标达到全国前列,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沈阳将不断优化“好政策”“好停车”“好游玩”“好就医”“舒心就业”“幸福教育”“品质养老”“城市精细化管理”“疫情防控大数据”等标志性应用场景,打造“基层治理”“信访大数据”“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智慧生态”“智慧交通”“综合管线管理”“数字法治”等创新性应用场景,实现城市“全域智治”,数字化水平比超国内先进城市。
辽沈晚报记者 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