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错,这是好哥的公众号。

保险说多了,你们都不看,我写得也没劲。

咱们就抽空讲点别的东西,比如金融。

当然,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也拒绝回答买哪只基金和股票的问题,只是单纯的分享一些知识。

一、技术分析与基本面分析

证券分析师,一般有两种流派。

一种是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技术分析,根据市场的非理性行为来预测股价。

他们观察到两种常见的效应,首先是动量效应:上涨的股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会继续上涨,下跌的同理,也被称为“追涨杀跌”的心理。

其次是纠正效应: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往往过激,导致股价偏离正常值,随后就会被纠正过来。

也就是说猛涨的股票会下跌,猛跌的股票会上涨。

最近有个鲜明的例子:国家出台了“教育双减”政策,教育股股价纷纷大跌,在昨天,又稍稍上涨了2-4%。

技术分析,常使用移动平均线来预测股价:

分析认为,股价处于下跌趋势时,价格位于平均线以下;股价上升时,价格位于平均线以上。

比如当股价在A点处从低位上穿突破移动平均线时,价格将以下降趋势转为上升趋势,而在B点,则相反。

因此呢,这些人,天天盯着大盘看股价。

另一群人,则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的鉴定拥趸者。

他们致力于分析公司的盈利情况、增长机会、公司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和宏观经济,来对股票进行估值。

目标是找到被低估的股票。

找到之后,便长期持有,坚定不移。

这种分析,也叫基本面分析。

因此呢,这些人,天天盯着公司的财务报表看。

两种分析对比下来,一种是数据挖掘,一种则是财务分析,一种是短期套利,另一种则是长期投资。

当然了,谁对谁错,说不好。

赚钱的都有,亏钱的也有。

今天,就来聊聊基本面分析师常用到的一种估值模型——股利贴现模型。

二、股票的内在价值

基本面分析认为:

每只股票都有一个内在的真实价值(value),用符号V表示,而这个价值,可以从财务数据中计算得出。

怎么计算呢?

这里要提到股票的两种收益:

1)股价的上涨带来的资本利得;

2)派发的股利,或者叫股东分红。

两个加起来就是总收益。

知道这些数据之后,我们就能计算出持有一只股票的收益率。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某只股票ABC,

其年初价格为P0=48元,

年末预期价格E(P1)=52元,

预期的每股股利为E(D1)=4元。

这样就能计算出期望收益率E(r)。

=[E(D1) E(P1)-P0]/P0

=(4 52-48)/48=16.7%。

反过来,在已知收益率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

为了计算内在价值,我们要先得出股票的必要收益率k。

怎么计算呢?

要用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k=rf β*[E(RM)-rf]

其中,rf是无风险利率,一般用短期国债的利率代替,贝塔是敏感因子,表示该只股票随市场影响的幅度大小,E(rm)表示市场收益率,一般用指数收益率代替,比如上证300,标普500。

假设rf=6%,E(rm)=11%,β是1.2,可以计算出k=12%。

知道了k值,再加上预期的年末价格和股利,我们可以计算出V0:

而现在的股票市场价格P0是48元,低于内在价值V0,也就是说:

这只股票被低估了,有上升的空间,应该买入。

上面提到的K值很重要,代表了市场,或者说所有投资者对该股票必要收益率达成的共识,被称为市场资本化率。

三、股利贴现模型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等式:

的确很简单,但是我们怎么知道股票的年末的股价P1和股利D1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假设:

每一年的股票均已内在价值V进行销售,也就是V1=P1。

那么可以得出:

把这一等式代入V0的计算公式,我们就能得出:

然后呢,用同样的方式将P2的计算公式代入V0的继续公式,无限套娃之后,就能得到这个结果:

这一等式,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

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无限期内的所有预期股利的现值之和。

这一等式和债券估值的等式十分相似。

在股利贴现模型下,浮动收益类的股票,被模拟成稳定给付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四、固定增长的股利贴现模型

上面的等式,其实很废。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根本无法预估无限期内的股利。

为了让股利贴现模型更具实用性,又引入了一个新的假设:

股利,按照固定的增长率g支付。

那么就可以计算出无限期的股利,如下:

然后呢,将这些等式代入上面的股利贴现模型。

上式左右同时乘以(1 g)/(1 k),再错位相减,就能得到非常简单的结果:

我们利用这个公式来计算一下。

某公司支付的股利D0=3.81元,

股利增长率g=5%,

市场资本化率=12%,

那么V0=3.81*(1 5%)/(12%-5%)=57.15元

然后呢,就按照前面说的,将V0与现在的股价P0比较,就能得出该公司的股价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

四、股利贴现模型的局限性

虽然计算过程很简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就是两个假设的问题。

假设1:股票以内在价值V进行销售。

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是股价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永远不会消失,股利贴现模型也就不再适用。发现了股票超额收益的人,将一直保持超额收益。

另一种看法也是大多数证券分析师支持的看法:经历过一段时间,比如5年,股价就会趋近于内在价值。

假设2:股利是按照固定幅度g上涨的。

显而易见,这是不一定的。

每个公司都存在生命周期问题。

早期的公司,成长速度快,股利派发少。

成熟阶段后,增长机会少,公司会提高股利支付率,这时候的公司一般也被成为现金牛——源源不断的向外提供现金流,也很少有人愿意投资这种公司,因为没有增长机会了。

所以说固定增长的股利贴现模型,一般只适用成熟的公司。

而对于整个公司的生命周期,又衍生出三周期股利贴现模型:发展阶段-过渡阶段-成熟阶段,就不多说了。

五、预测能力的重要性

公式是有了,然而不同的人用起来会有不同的结果。

这是因为,股利贴现模型中,用到了大量的预测值。

比如股票对市场的敏感因子β,比如公司的股利增长率g,又比如公司减少股利派发,进行再投资时净资产收益率ROE...

即使是市场收益率E(rm),采用不同的时间段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咱们来举个例子:

某公司股价P是51元,股利D0=3.81元。

A证券分析师预测k=12%,g=5%,计算出V=57.15元,认为股价被低估了,应该买入。

B证券分析师预测k=13.5%,g=5%,计算出47.06元,认为股价被高估了,应该卖出。

关于k值的预测仅仅差了1.5%,一个得出应该买入,另一个则得出应该卖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谁对谁错,只能交给时间去检验了。

这再次印证了,整个市场是非常有效的,想在股市里面赚到钱,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高超的判断力,卓越的创造力。

而这种能力,不是书本能给予的,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才。

好了,就这些了。

如果感兴趣的话,有机会我们来聊聊市盈率P/E和市净率P/B两个被证券分析师青睐的财务指标。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