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基金投资逻辑「为啥债券基金会亏损」
5月份债市突然调整,把债券基金投资者搞了个晕头转向,不是说稳稳的幸福吗,不是说好的经济向下,货币财政双宽松,债券基金既可以避险,还可以有不菲的收益,不是说债市持续长牛吗,不是说债券型基金可以长期持有吗,那怎么一个月就跌去了5%呢?
债市下行导致5月债基收益大幅回撤,超八成债基收益为负,包括可转债基金、中长期纯债基金、混合型二级债基。5月债基的平均涨幅为-0.7%,10只债券型基金5月份跌幅超4%,56只跌幅超3%,取得负收益的债基占比达86%以上。
截至5月31日,债券型基金年内平均涨幅为2.02%,仍然保持正收益。5月份债券基金进入调整,笔者简单看了下数据,跌幅最大的几只债券型基金:新华双利债券A、C,诺安增利债券A、B,中邮增力债券,鑫元恒鑫收益增强A、C,坚信信用增强债券C,东吴鼎元A、C,兴业机遇债券C,博时信用债券C,东吴鼎利,华夏聚利债券,嘉实稳宏债券C等等,这些债券跌幅都在3%以上,加上6月这一周的跌幅,净值下跌已经相当可观。可转债基金债券基金中跌幅也非常扎眼。
这次债券市场的调整,为什么绝大多数交易员都判断错了,其实是思维方式问题,这个思维中少了一个边际思维。
经济学的思维就是边际思维,什么是“边际”?一个通俗的理解就是“由新增而带来的新增”。举个例子,边际成本的定义,就是额外生产一单位的商品,所花费的成本。而边际效益的含义就是额外生产这一单位的商品,所获得的收益。而正是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了企业的投资。
那么这个思维放在债券投资中,则可以不准确的说,未来经济中边际的变化,可能决定了债券的价格。
比如4月份,事实上全球的疫情似乎还在蔓延,货币和财政的宽松预期还很强很浓,但是在这个表面现象下,不论是疫情和经济基本面已经在发生变化,中国的疫情已经得到控制,美国疫情还在加重,但是美联储的资产购买已经在缩量,尽管货币还在宽松,但是宽松的量在减少。
而对于中国的债市而言,本身就很脆弱,最近几年持续牛市,没有出现过像样的调整,即使牛市中间状态也是震荡,这一轮长牛已经从2018年开始持续一年多,树不可能涨到天上去。
而资产价格的上涨,金融市场杠杆重新累加,也是央行所忌讳的,比如房地产市场到处出现日光盘,资金过于充裕会出现资金的空转,央行在5月份连续多日停止逆回购,尽管市场资金充裕,但是对资金预期造成影响。
到了6月份,一系列现象更加强化了以上预期,6月1日财新PMI大幅度超预期,意味着小企业复苏强劲;6月1日晚上,央行祭出了一系列宽信用政策,央行货币直达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的信贷可能更加加重,央行的货币放水进一步收敛;另有其他资金紧缩的传言。
即使近期有基金经理仍然认为,从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可以看出宽松基调不变,同时强调政策要更加灵活,预计下一步财政政策将接力货币政策,成为支撑经济的主要抓手,中长期来看,支撑债券走牛的基础并未出现逆转,未来经济中枢下移是确定性事件,因此充分调整后收益率仍有下行机会。
而笔者认为,未来债市的走势主要看物价和经济恢复的情况,大概率还会往下走或者震荡,牛市已经大概率终结。那么债券投资者怎么办呢?
如果考虑是投资组合,那么一般而言都会有一个追求稳健回报的资产,比如债券资产的占比可能应该早就减仓,但也有一定比例,看你的风险偏好。
如果是做长期资产配置,债券资产配置比例可以高一些;如果是中短期资产配置,则应该更低才是,可以考虑加码一些股票型基金或者ET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