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吴春燕光明日报通讯员曾勇方杰

“这个大型铜铸浮雕名为先行之路,正中间是国产建设型蒸汽机车的动力轮原件,左边是张之洞创建汉阳铁厂……”珠江之滨,白鹅潭畔。一幢掩映在老榕树下,二层楼高、米黄色外墙的历史建筑物中,讲解员覃瑶正在向观众娓娓讲述广州铁路的百年征程。

5月18日,适逢国际博物馆日,覃瑶所在的广州铁路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前身为老广州南站的货仓,更早的时候是粤汉铁路的南端起点—黄沙车站。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四品京堂候补盛宣怀联名上书清政府,议筑粤汉铁路,由此拉开了南粤铁路历史序幕。

据史料记载,1907年7月,黄沙车站建成通车,经营客货综合运输业务。黄沙车站当年也是商办粤汉铁路总公司所在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于1911年至1912年在此办公。

1946年12月,因粤汉铁路客运改站,黄沙车站客运业务移至大沙头站,黄沙车站更名广州南站,成为当时广东最大的编组站和货运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南站除了办理货运及水陆联运外,还兼办粤汉铁路的列车编组。

1970年,编组任务移交到广州北站,该站成为一个纯货运车站。到20世纪90年代,广州南站一度成为全国水陆兼备、站港合一的特大型综合性货运站,拥有专用码头港岸线842米,可停泊3000吨以下船只,有近十年的年均货物吞吐量达525万吨,年均运输收入近2亿元,对繁荣广州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6月,因城市发展规划需要,广州南站关闭,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江水潺潺,岁月悠悠。黄沙车站历经百年风雨变迁,有着辉煌的历史,它是广州铁路发展史的缩影,也见证了南粤大地当时发达的工商业历史。

2014年1月26日,广州市将黄沙车站旧址遗存的带站台仓库建筑认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为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传承铁路优良传统、弘扬铁路优秀文化,开展爱党爱国爱路教育,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自2011年3月起筹建广州铁路博物馆。

博物馆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的改造设计下,最大限度保留荔湾西关文化和货仓外观,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精心打造出集观赏、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铁路历史文化场馆。它临水而建,从空中俯瞰,呈“八”字形,似一只巨鹏欲展翅飞翔。占地面积28950平方米,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铁路博物馆。其中,室外面积18489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1平方米,设室外展区、两个室内展馆以及商业服务区。室内展馆现有藏品4000余件,展示1390件。

1号馆由5个展厅组成,展现广州铁路百年历史;2号馆展出铁路工业遗产和铁路老物件;露天展区主要展示部分机车、车辆、线路、信号等铁路设备。

广州铁路博物馆副馆长陈志雄介绍,这4000多件藏品,绝大多数是由铁路单位、铁路职工或家属以及社会热心人士捐赠的。博物馆的建成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守护者、志愿者,尤其是老铁路人的热心参与。

走进1号展馆,5个展厅串成了一条厚重的“时间轴线”。对话历史,抚往思今,南粤铁路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向观众徐徐展开。

“艰辛历程”展厅主要通过展示粤汉铁路蒸汽机车模型、收股执照、界碑和广九铁路华段修建的股息债券等物,讲述广州铁路建设的开端,以及民族危亡时期,铁路工人展开革命斗争的艰辛历程。而作为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飞轮”路徽,则饱含着铁路人对铁路事业腾飞的美好愿景。

“新生之路”展厅主要介绍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广州铁路的发展经历,主要展示铁路人顽强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破坏,积极抢修铁路的可贵精神,讲述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斗争中,铁路担负战略重任,为党和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英勇事迹。

“开拓先行”展厅主要展现广州铁路局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勇当铁路改革的“排头兵”、先行先试的“试验田”,为中国铁路改革不断探索新路。

“高铁时代”和“继往开来”两个展厅,则主要展示了粤湘琼高铁迅猛发展,15万广铁人不断开创、探索、钻研,勠力同心搭建“一带一路”国际货运大通道的进程。从“速度之变”“路网之变”“装备之变”“服务之变”中感受铁路跨入新时代。

在露天展馆中,建设型蒸汽机车、绿皮硬座车厢、铁路道口,这些是列车广场里最具人气的展品;42米窄轨长廊、铺满历年开行列车方向牌的色彩斑斓的展示墙以及拥有大门外观,有拱门、飘窗等复古设计复原的黄沙车站外观等,都让人沉浸其中,来一场与铁路的时空对话,感知铁路历史的深厚与博大。

《光明日报》( 2022年05月19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