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冲击,隔离措施导致实体经济首当其冲。各国虽通过降息降准等措施支持实体企业,但因金融市场避险情绪急剧上升,货币政策传导路径受阻,信贷资金难以畅通流入实体经济。面对困境,发达国家在降息的同时,通过协同货币和财政,缓解金融机构避险约束,尽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

以美国为例,疫情冲击下,美国市场避险情绪急剧上升,商业票据、公司债等金融市场面临流动性危机,融资功能萎缩,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大幅下降,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导致失业率激增。为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停摆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联储3月15日紧急下调基准利率150个基点至零利率。在降息空间已耗尽、利率传导因避险情绪激增而失灵的情况下,美联储通过创新货币政策,强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等措施,动用紧急贷款权,创设或重启托底型货币政策工具,绕过金融机构将资金直接注入实体经济。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是创设直接托底型货币政策工具,缩短货币政策传导链条。通常情况下,央行并不直接为实体经济提供信贷支持,而是依靠间接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和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疫情导致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灵,美联储在财政部的担保下,由财政部注入资本金设立特定目的工具(SPV),美联储向SPV提供贷款,以SPV 购买各类政策支持的信用风险资产。财政出资的资本金部分可以吸收信用风险损失,美联储以一定的杠杆倍数配套贷款支持,通过美联储配套贷款的杠杆作用达到足够的支持规模。SPV具体支持方式为:1.重启商业票据融资支持工具(CPFF) , 直接购买商业票据,稳定和降低了商业票据利率,美国上一次使用CPFF要追溯到2008年次贷危机,当时对化解企业短期流动性紧张有较好效果。2.创设一级市场公司信贷便利(PMCCF) ,直接购买企业新发行的投资级(BBB评级及以上)公司债或直接向其提供贷款,同时创设二级市场公司信贷便利(SMCCF), 直接购买流通的投资级公司债,较快修复了公司债市场融资功能。目前,PMCCF和SMCCF 的购债范围已扩大至债券ETF (交易所交易基金)和BB级垃圾债。3.创设市政流动性便利(MLF) ,直接购买市政债券,支持地方政府融资。4.创设主街贷款计划(MSLP) ,直接支持企业融资,对象目前已拓宽至员工人数不超过15000人或2019年营业收入不超过50亿美元的企业。

二是财政资金提供贷款担保,解决货币政策传导避险约束。美联储创设薪资保障贷款流动性便利(PPPLF),由商业银行以0.35%的利率从美联储贷款,向小企业发放。同时,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SBA)提供100%担保,并规定如果企业将全部贷款均用于支付 8 周内的工资、房租和水电费,且对员工工资的削减幅度不超过 25%,则企业有资格获得完全的贷款免除;对于达不到所有要求的公司,免除的贷款额度会有所下降,但仍可发挥减轻企业负担的作用。

上述两种模式相同点是都对信用风险进行了转移,为企业直接注入流动性。不同点是,模式一通过财政部出资吸收部分信用风险;模式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由SBA提供担保,而SBA营运资金由联邦财政预算提供,因此本质上看,贷款的信用风险也由银行体系转嫁至财政部。因此,虽然两种模式在具体操作上有所差异,但财政部都发挥了兜底的作用。

与美国货币政策支持方式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取向上更加灵活适度,从总量上、价格上、结构上政策余地较为充足,保持了稳定的流动性供给。总量上,央行通过降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投放流动性,5月M2同比增长11.1%,继续保持高位。价格上,央行引导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利率、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分别下行。结构上,央行积极运用3000亿元专项优惠再贷款、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6000亿元新增政策性银行贷款额度等方式,更加突出向中小微企业倾斜。

与美国创新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类似,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务必推动企业便利获得贷款,推动利率持续下行”。6月1日,央行推出两个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方案:一是小微企业延期贷款支持工具,对于2020 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本金、应付利息,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最长可延至2021年3月31日,并免收罚息。为了鼓励地方银行对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央行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相当于针对小微企业延期还本的行为,向商业银行发放利率为-1%的贴息负利率再贷款。二是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对于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于2020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新发放的期限不少于6个月的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人民银行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按地方法人银行实际发放信用贷款本金的40%提供优惠资金,期限1年。这一政策工具在效果上类似于对银行的小企业贷款,给予一年期、零利率的4000亿再贷款优惠。

上述两个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与美联储模式相比,相同点主要是通过设立 特定目的工具(SPV)的方式来签订支持协议。不同点核心在于财政部门是否进行再支持,我国的货币政策新工具中,商业银行贷款仍在资产负债表以内操作,信用风险损失依然由商业银行来承担,财政部并不兜底。一方面,我国货币政策目前运行较为稳定,市场流动性较为充裕,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上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情况总体尚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也有能力帮助中小微企业转嫁风险,因此创新的货币政策仍可限定在银行体系范围内运行。另一方面,由人民银行发布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工具,这本身就是通过国家信用为中小微企业融资进行背书,虽然这是疫情期间的特殊举措,但预计随着经济逐渐企稳,政策效果将逐步显现,待经济恢复正常活力后,对中小微企业的“背书”也可通过经济运行和银行体系的良性互动填补市场主体暂时的“信用空白”,中小微企业渡过了暂时的难关,信用链也就会正常循环。

因此,与美国财政部门深度参与不同,我国货币政策尚在银行体系内稳定运行,这也为进一步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留足了政策储备工具。总的看,无论是总量上、结构性的货币政策,还是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性融资工具,都要体现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取向,在应对疫情特殊时期,进一步发挥精准施策的“滴灌”作用,提高企业融资的“直达性”。

(作者是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研究员 吴婧怡)

本文源自金融界网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