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投资策略「资产配置计划」
我们的投资一般分为规划、实施和优化管理三个阶段。
投资规划即资产配置以及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它是投资决策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可以说是投资中最重要的事。
一、资产配置的要义
1、广义的资产配置
广义的资产配置与每个人的人生规划息息相关。
年轻的时候,自己的人力是最重要、最值钱的资产,我们需要求学、培训、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值钱。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们慢慢积累了殷实的财富,同时我们的生活、工作、娱乐以及未来的养老等面临着不同的资金需求,我们就需要做好规划。
在这方面,众所周知的“标准普尔家庭资产四象限图”很有代表性,对我们每一个想要做投资规划的人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10%的家庭资产放入“要花的钱”——现金账户,通常可以存入活期存款、余额宝、零钱通等,以便于随时支取,用于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开支。额度大约等于3-6个月的生活费,同时有防范失业、突发疫情等未知变故之功。
20%的家庭资产用作“保命的钱”,算是个风险管理账户,主要是配置医疗险、重疾险、寿险、意外险等,防止重大疾病等意外导致的一夜返贫。
30%的家庭资产用作“生钱的钱”,也就是投资账户,也就是我们本章想要重点讨论的主题。“生钱的钱”投资于股票、权益基金、房产等高收益、高风险账户。投资账户的钱在短期内可能赚钱,也可能亏钱。我们主张“闲钱”才能用来投资。
40%的家庭资产用作“保本升值的钱”,属于未来几年可能会用到的钱,相当于较为稳健的理财账户,通常投资于保险、信托和债券等低风险资产。
上述配置比例是标准普尔调研了全球十万个家庭,分析了这些家庭的理财方式,得出来的被认为最合理稳健的家庭资产配置方式。
当然每一个家庭的情况是不同的,各项资产配置的比例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但标普四象限图传递的理念还是很有借鉴和指导意义的,我们必须要把日常备用金、应急的钱留足,把最近几年要用的钱放入稳健的理财账户,余下的“闲钱”才能用来投资。
2、狭义的资产配置: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
狭义的资产配置主要针对标普四象限图中的“生钱的钱”和“保本升值的钱”,是根据投资需求在不同类型的资产中进行分配,通常是将资产在低风险、低收益证券与高风险、高收益证券之间进行分配,构建适合自己的投资组合。
构建投资组合的过程本质上是在收益和风险中进行平衡的过程。
通常,行权期限相同或者相近的国债的到期收益率被称为无风险收益率。
无风险收益率在投资业绩评价中被作为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
如果我们投资于国债,能获得无风险收益。
如果投资于各种信用债,就要承担无法归还的风险,与此同时应该获得承担更高风险的风险补偿。
投资权益类资产,可能要面对资产价格大幅波动甚至企业破产的额外风险,因此就应该获得更高的风险补偿。
与此类推,偏债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股票型基金以及另类投资型基金,它们有着不同的风险收益率特征,我们在做资产规划、构建自己的投资组合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它们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从而确定投资哪些基金、每种基金是多大的比例,以适应自己的投资需要,达到自己的投资目的。
二、 开始自己的投资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但我们大部分人的投资是非常随性和随意的,缺乏事前规划基本是常态。经常是亏钱了、被套了才发现投资其实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不管你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规划、执行和优化管理是投资必然要经历的三个阶段,而规划是开始投资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投资成败的最重要的一步。
1、弄清楚有多少钱可以用于投资
厘清自己(家庭)的资产负债以及收入支出状况,根据收入预期情况留足6-12个月生活费用以及应急所需的款项后,看看自己可供投资的资产有多少。
投资一定要用“闲钱”,就是最近几年都用不上的钱,标普四象限中建议的3-6个月生活费用我觉得还是太少了。一旦碰上失业或疫情等收入可能中断的情形,3-6个月的生活费备用金一定是让人不踏实的,容易影响我们的投资心态。
2、直面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明确自己的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
1)、直面自己的风险偏好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需要明确:
投资只能“守富”,也就是保值和一定程度上实现财富增值。
不能将投资当成创富的手段,短期内靠投资把自己的财富翻十倍百倍的想法是非常危险的韭菜思维,因为高杠杆和高频交易对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来说基本上就是一条不归路。
而自己到底有多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跟自己的财务状况、投资认知和性格有很大的关系。
挣钱比较多、现金流充沛,承受风险的能力肯定就要强一些。我认为这个因素比性格更为重要,毕竟承受风险也是要有实力和资本的。
完全没有现金流入时,才考验一个人的投资认知和性格。
投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投资信心,不断提高投资认知是进行投资心理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坚毅的性格是“扛住”波动尤其是大幅度下跌不可或缺的。
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确定自己到底是一名低风险、中低风险还是中高风险投资者。
当然,一个人的风险偏好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投资经验的不断丰富,风险偏好水平才会逐渐定型。
2)、投资期限有短、中、长期之分,不同的投资期限对应着不同的投资目标。
当前的货币基金以摊余成本法估值,基本上不会出现负收益,我们把它视同现金产品,因此以买入纯债基金作为投资起点。
基于当前纯债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任何时点入市想要不亏钱需要持有一年半左右,因此最短的投资时间应该是一年半到两年。
而如果加入了权益资产的投资,如果恰好买在阶段高点,收益回正的时间就更长了。
我们先来看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809004东财基金指数)历次阶段高点后再创新高的时间。
对偏债混合型基金(平均水平)而言,如果一不小心买在当时最高点,历史上再次创新高的时长是3.82年。也就是说,任何时点买入偏债混合型基金,获得正收益需要持有的时长是4年左右。
再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如果买在了2007年的最高点,需要7.5年才能获得正收益;而如果买在2015年最高点,需要五年才能解套。
而如果任意时点买入的是被动股票型基金,想要确保获得正收益需要的时间还要更长一些。
当然,我们前面所列的是历史上的极端情形。
事实上我们的投资完全可以避免买在最高点,而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比如《一个简单易行的基金买入策略》)买在相对低点,这就可以使我们投资获得正回报的时间大大缩短。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投资并不只是获取正收益,而是在承担一定的风险前提下尽可能获得高一些的收益。
所以,我们做投资规划时,应该给自己定尽可能长的投资期限。
持有纯债基金的低风险投资,应该不低于两年。
持有偏债混合基金为主的中低风险投资,应该不低于三年。
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为主的中高风险投资,应该是五年以上。
或者反过来说,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余钱多久不用,以及自己的风险偏好来确定投资什么样的资产(基金)类别,然后再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
低风险投资,收益目标可以锚定中长债基金指数;中低风险投资,收益目标可以锚定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中高风险投资,可以将(主动)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作为自己的业绩比较基准。
3、制定具体的投资计划
1)构建投资组合
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构建相适应的投资组合。
2)、如何实施
买入、持有和止盈的具体方法和方案。我会有后续文章详述,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3)后续优化和管理
投资组合在实际执行中可以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进行微调。我会有后续文章详述,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三、用基金构建投资组合的基本思路
1、不同的风险偏好对应着不同的投资组合。
①低风险投资
用主动管理的纯债型基金或者指数型纯债基金构建投资组合。
②中低风险投资
用偏债混合型基金构建投资组合,也可以用8成左右偏股混合基金 2成左右偏债混合型基金构建投资组合,或者用4成左右平衡混合基金 6成左右纯债型基金,2成股票指数型基金 8成纯债型基金构建投资组合。
还可以有更多方案,很多时候取决于自己最先接触以及偏好哪些类型的基金,总之做到大体债8股2的配置就可以了。
③中高风险投资
稳健型投资方案:
股3债7、股4债6到股债均配;
哈利布朗的永久组合:权益25%、长债25%、黄金25%、现金(工具)25%;
瑞达利欧的全天候组合:长期国债40% 中期国债15% 股票30% 7.5%的大宗商品 7.5%的黄金。
适度进取型投资方案:
股6债4,股7债3,股6债3商品黄金1。
激进型投资方案:
100%偏股混合型基金组合;100%股票型基金组合。
2、根据投资者投资基金知识体系、自我认知情况,用基金构建投资组合主要有以下思路:
1)、主动型投资组合
全部用主动管理型基金构建投资组合,在执行和优化管理阶段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变化等适时调整成分基金,力争获得自己的阿尔法收益;也可以在执行和优化管理阶段不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变化等适时调整成分基金,“放手”让主动管理型基金经理施展才华,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2)、被动型投资组合
全部用被动管理型基金(指数基金)构建投资组合,在执行和优化管理阶段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变化等适时调整成分基金,力争获得自己的阿尔法收益;也可以在执行和优化管理阶段不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变化等适时调整成分基金,完全躺平,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贝塔收益)。
3)、混合型投资组合
用部分主动管理型基金和部分指数基金构建投资组合,在执行和优化管理阶段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变化等适时调整成分基金,力争获得自己的阿尔法收益;也可以在执行和优化管理阶段不需要根据宏观经济周期、货币财政政策变化等适时调整成分基金,在“躺平”的基础上获得部分贝塔收益和部分主动基金的超额收益。
四、构建投资组合用多少只基金较为合适?
这是我在与投资者交流过程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之一。
先说我自己长期以来习惯的持仓基金数量,当然是指重仓的权益基金,买入作为观察仓的基金不算。我通常是以10-15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权益基金作为底仓,底仓部分在大多数时间里会占到我总投资额的80-90%;余下的10-20%仓位我会择机逆势布局2-3只行业主题指数基金。
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金有时出于限购等原因会买入不止一只,但它们的策略和持仓是高度雷同的,因此同一位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就只能算一只。这样算下来,我重仓的权益基金数量通常是10-15只。
之所以持仓多只主动基金,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任何一位过往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其未来续创佳绩的稳定性都是不够的,多用几位优秀基金经理是为了确保总体良好业绩的稳定性;二是利用基金经理的不同能力圈和投资风格作基金配置上的分散,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总体净值波动幅度,增加短中期的持仓“舒适度”。
除了传统的成长、价值和均衡风格外,基于未来A股大概率还是结构性行情的判断,我还特别配置了三位偏“灵活”风格的基金经理,有中观风格,有“景气猎手”,还有特别重视市场反馈的投资理念和风格。总之,我对多只基金配置原则的理解是,不应该有完全同质化的两只基金,否则就失去了分散配置的意义。
经常有网友会说,他资金量小,不用配置几只基金,单吊一只基金可不可以?我的回答是,配置的目的是分散风险、增加确定性,不应该因为资金量大小而有所不同。如果今年初单吊一只今年拉胯的明星基金,今年以来的投资体验肯定是非常不好的;我们不要笑话那些在基金吧里失去风度大骂基金经理的人,因为我们都不是圣人,仓位过重、压力过大难免会心理失衡,做出一些看起来很可笑的事。
那么到底持有几只基金较为合适呢?对形形色色的投资者来说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也不应该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自己重仓基金为10-15只;我分析过一些FOF,它们的重仓基金数量一般也是10-15只;我曾参加过三家公募基金公司的基金投顾产品体验,这三个投顾产品持仓基金也是10-15只;中证工银财富股票混合基金指数的成份股数量当前是24只……
配置不同风格的基金数量多几只,在不同的市况下都可能会有涨得比较好的,可以平滑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投资者患得患失的心理负担;但与此同时,基金分散配置由于不同风格在涨幅方面此消彼长,因而短中期进攻性不够,会导致短中期总体业绩较为平庸。
但多配优秀的基金从长期来看并不会降低回报,原因很简单,如果我们配置的都是年化收益率15-20%的基金,配5只、10只乃至100只,长期年化收益率还是15-20%;多配几只基金的目的是降低波动,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撤比。
可能很多投资者对短中期“平庸”的投资业绩不以为然,然而现实是绝大部分投资者连“平庸”的基金业绩都拿不到,因为追求高回报的投资体验不好,才会导致“越是想要的越是得不到”。
所以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配置不同风格的5-15只基金,从收益回撤比角度来看,是性价比较高的一种选择。
也有网友“指点”我,何必那么复杂,选最好的一两只基金不就行了么?问题是哪一两只最好只有5年10年后才知道,事前做准确判断是不可能的事。
如果自认对波动承受能力比较强,也可以尝试只配置前述偏“灵活”风格的两三只基金,它们的特点是换手率较高、有一定的轮动特征,进攻性较强,短中期业绩可能比较突出,但波动也可能更大。
还有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形是,听别人说好的基金都买,生怕错失任何一个赚钱机会,结果手里拿了几十只甚至上百只基金。别笑话这类投资者,能够买那么多基金的现金流都不会差,而且他们正走在“成熟”的路途中。他们只需要慢慢做减法,设定一定的收益率目标,比如年化20%,达到目标后止盈出来,转到5-15只不同风格的基金上就可以了。
其实在我的观念里,持有几十上百只基金这种一锅粥式的投资方式也没什么大问题,绝对的分散能够让我们不太在乎每一只基金的涨跌,长期“糊涂”持有下去一定比反复折腾的回报率还好。
而无论如何,不管选择几只基金,一个真正可行的方案和策略,必须保证你能把大部分可投资资金放心“放”进去。否则,再好的想法都只是“想得挺美的”空中楼阁,成为名副其实的“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