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150秒,河南郑州第一期发放的100万份共5000万元的消费券即被申领完毕。

3天之后的4月6日上午11时11分,广东省佛山市第二批消费券上线,5分钟后宣告抽完。此前佛山已经派出了首批3000万元消费券。

重新释放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积极财政更加积极有为。这一基调下,多地闻风而动,下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红包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6日,全国至少有包括杭州、宁波、南京、珠海、广西等在内的40多个地区,推出了数百万元到上亿元不等的消费券政策,以激发居民消费热情,帮助相关行业企业恢复经营。

十余年前,消费券概念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首度引入中国,并在部分地区得以实践。这一以财政收入作为背书,向全民或特定群体发放特定形式(非现金且限定用途)的消费补贴,能够在短时间内直接刺激当期消费。随着疫情对消费的冲击显现,消费券成为多地财政纾困的重点抓手。

不过,多位专家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提到,消费券并不适合所有地方,发行对象和覆盖领域,以及发放方式等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精准设计。如何规避替代效应,发挥消费券的刺激作用?在地方财政压力普遍吃紧的当下,如何保障启动资金?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领券怎么花

江苏南京向居民发放了3.18亿元消费券,湖南通过基层工会派发每人300元超市购物消费券,浙江杭州向市场投放约16.8亿元消费券,广西居民每人都有机会领取价值268元的暖心卡……领券和花券成为不少地区居民近来的高频词。

目前,各地推出的消费券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线下消费时,点击“使用”事先获得的消费券并提供给商家,以抵扣部分消费金额;而另一种方式中,消费券会保存在用户的支付App上,在日后进行支付时直接自动减免一定数额的消费。

例如,江西省即将发行的电子消费券仅支持线下门店消费使用,适用于在江西境内注册登记、可使用支付宝付款的各类餐饮企业。消费者单笔消费100元以上(含100元),可一次性全额使用50元电子消费券;单笔消费200元以上(含200元),可以一次性全额使用100元电子消费券。

此前南京发放的消费券涵盖了餐饮、图书、旅游等7个行业。有媒体报道称,西西弗书店在南京的6家店中,消费券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家平均10笔交易中有5笔使用了消费券。

“对特定行业、重点地区的特定居民发放消费券,一方面给中低收入群体定向补贴,增强消费意愿,另一方面精准扶持企业纾困,效果可以立竿见影,提振短期消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解释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了发行消费券的原因:利用消费券来刺激经济的作用机制来自经济学中的消费乘数效应,即根据消费乘数不同,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支出,国民收入就增加相应乘数倍。

杭州市商务局日前披露数据显示,截至4月3日,杭州第一轮消费券已兑付政府补贴9410万元,带动杭州消费12.46亿元。而据郑州市商务局统计,截至4月5日10时,消费券已累计核销1152.4万元,带动消费金额1.28亿元,杠杆率达到1:11。

不过,有学者认为,最终能带动多少实际消费,经济和社会效应如何还有待检验。尽管从消费者角度看,“一券难求”的情况在多地上演。但对实体企业而言,据新华社报道,有餐饮企业反映,门店上客桌数中使用消费券的还只在少数,平均摊下来,对单个门店的刺激作用有限。

资金从何而来

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刮起“消费券风”,政府买单的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根据2009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规范地方政府消费券发放使用管理的指导意见》,地方政府消费券,是指由地方各级政府在本级预算(含当年预算收入和以前年度预算资金结余)中安排发放的用于兑换商品(或服务)的有价支付凭证。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具体来看,目前,各地政府消费券资金来源不一,筹措渠道有预算范围内的专项资金、预备费用等,还有的采取各级财政分档的方式,总体上控制在当地财政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以佛山为例,作为广东省首个全市范围发放消费券的城市,佛山发放的亿元消费券中,市级财政直接投入1亿元,此外各区、镇街、电商平台投入和全市商家匹配优惠额度共约6亿元。

“在各类财政资金中,主要还是依靠地方政府的税收结余。虽然今年地方政府债券规模有望增加,但债券发行需要有未来收入作为保障,而且用于基建等项目的定向债券比较多,因此,消费券作为一种直接补贴行为,主要还是依赖于地方财政收入。”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表示。

因此,赵萍也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消费券不适合所有地方。“虽然消费增长会对上游生产起到带动作用,最终促进税收增长,但这需要一个周期。对于财政收入有保障的地区,可以适当发行。但一些地方财政资金压力比较大的还需要审慎考虑,做好测算。”

前述《指导意见》也提到,本级政府预算中没有资金来源或支出安排,不得发放地方政府消费券。

发放过程如何监管

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时,中国国内首次有声音提出派发消费券。彼时,杭州、成都等地首次尝鲜。十多年后, 随着消费券发放范围扩大,对于消费券发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多位专家表示,应当严格规范消费券使用方法。例如,要明确消费券补贴的领域,以及补贴流程和方法。

对于消费券发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邹蕴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一是在发放渠道、环节及标准上不统一,监管措施不完善,容易滋生腐败问题,需要规范发放与管理过程。二是消费券作为一种代币在市场上流通容易被假冒,增加了有关部门防伪、打假成本。三是消费券发放之后流入市场,会出现消费券兑换现金的二级市场,容易滋生地下交易,导致民众总体消费没有增加,“黄牛”行为扰乱市场正常运行。

北京商报记者在“闲鱼”平台上搜索“消费券”的关键词时发现,有部分人员在平台上出售深圳等地的消费券。

王军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由于消费券基本都有使用期限,倒卖行为最终还是会转化为购买力的。不过,出现倒卖情况,可能会使得需要支持的群体没有得到充分照顾。所以,在消费券设计过程中,要做好发放过程、发放群体的规范和设计。

赵萍进一步指出,在使用方式上,应该规定先有消费行为,在具体的消费场景中,在支付环节时使用,以免财政资金被骗补。“为避免虚假交易和滥用消费券,建议各地避免发行实物消费券。目前移动支付已经广泛普及,多地也采用了在线领取的办法,这一方面有助于实体零售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中间环节的传导,让黄牛党没有下手的机会。”

消费券还是现金

对于消费券对短期消费的刺激作用,多位专家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认可。“今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在外需不稳背景下,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对顺利实现复工复产至关重要。”董超说。

不过,自消费券概念诞生以来,围绕这一刺激举措就存在普遍争议。除了前述涉及的资金来源、替代效应等方面的担忧,消费券的刺激效应究竟有多大,目前依旧难以确定。

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张启迪撰文指出,消费券政策能否取得效果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消费券政策在本身经济处于上行周期但由于外部冲击导致经济暂时下滑时容易产生效果。比较典型的案例是次贷危机期间,成都、杭州等地曾实施消费券政策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当时经济潜在增速水平较高,潜在需求较大,只是由于危机需求暂时处于抑制状态。与之相反的案例是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均是在经济下行周期实施的消费券政策,最终导致政策效果不及预期。

CEI企业研究院秘书长唐大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消费券在发放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一方面,消费券由政府发动,面向的是特定行业,而消费是具有个性化的,政府发行的消费券不一定匹配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消费券需要搭配现金消费,类似商家返券,买100元补贴50元,而这对于低收入人群并不能起到济困作用。

“应该说,发消费券本身是一个好事情,但刺激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反馈。”唐大杰说。

由于发放消费券的局限性,不少学者也在呼吁更为灵活的纾困举措,例如直接向居民派发现金。例如,对于难以享受消费券红利的低收入群体,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政府应该直接发放食物券或者现金进行救济。

唐大杰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总体上来说,发消费券和发现金是两种行为,不过,从帮助最底层的人来讲,现金是他们最需要的。”根据唐大杰此前撰文建议,可以通过特殊国债或者中央财政的国库库底资金向国民发放现金。

“人们对于发放现金的主要疑问是担心钱被用于储蓄,而不是直接拉动消费。实际上,目前受房贷车贷影响,居民负债率持续上升,国民储蓄率受到了很大影响。曾有机构调研显示,2012年约半数中国家庭没有储蓄行为。再者,从释放流动性角度看,居民储蓄通过金融机构,最终还将通过贷款等方式,反馈到企业端。”唐大杰进一步分析称。

不少专家也明确提到,整体社会需求不可能通过消费券完全实现,不可能无限制发放消费券,要从根本上发挥消费对经济拉动的促进作用,最终要转向收入分配改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